《史記》載:戰國時期,魏國聯合趙國進攻韓國,韓向齊求援。齊王任命田忌為將軍,孫臏為軍師,帶兵進攻魏國都城大梁。交戰中,孫臏對田忌說,魏軍兇悍勇猛且輕視齊軍,“善戰者,因其勢而利導之”。于是,齊軍用逐日減灶的辦法,制造逃亡的假象,然后設伏殲滅了追擊的魏軍,大勝而歸?!耙蚱鋭荻麑е焙蟊缓喕癁槌烧Z“因勢利導”,意思是: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,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導。
勢,形聲字,《說文解字》注:“盛力權也。從力執聲?!薄皥獭币鉃椤霸诟咴蠞L球丸”,與“力”聯合起來表示“高原上的球丸具有自然往低地滾動的力”。勢的本義是“手滾球丸所產生的力量慣性趨向”,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形勢、情勢、趨勢等義項。
勢是事物發展的客觀反映,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,但這種力量決定了事物走向,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。想問題、做決策、辦事情,能不能順應形勢、因勢利導,考驗著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。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取得成功,秘訣就在于他對“勢”的分析和研判,在治水中沒有逆勢去“堵”,而是順勢去“疏”。
《孫子兵法》有言:“善戰者,求之于勢”。取勢就是要善于觀察時勢,看清趨勢,然后因勢利導、占得先機。北宋名臣張詠在任崇陽知縣時,當地“民不務耕織,唯以植茶為業”。經過調研分析,張詠意識到茶葉的生意難以長久,便下令拔茶植桑。幾年后,官府果然改茶法,其它縣的百姓苦于茶租,獨崇陽縣以縑納稅,受茶租影響最小,生活安定富足。張詠預判時勢變化,先謀先動,百姓從中受益,對他尊崇有加,“思公之惠,立廟以報之”。
世異則事異,事異則備變。時勢不同了,人的思想也要主動調整、與時俱進,做出相應的變通,這樣才能順應時勢、切合實際。如果“勢”變了,人卻因循守舊、墨守成規,其情形無異于“刻舟求劍”,只知死板地從船舷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,這種僵化的思維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只能是徒勞無功。
《商君書·禁使》有云:“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,乘風之勢也?!憋w蓬這種草本植物能飄千里,借的是風勢。同理,一個人要成就大業,也要乘勢、應勢。時代的發展進步,為個人施展才華、競展風采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舞臺,這就是有利之“勢”。當今青年人恰逢其時,當乘勢而上、策馬揚鞭,把個人奮斗的目標融入到民族復興的洪流中。
“欲粟者務時,欲治者因勢?!币敕N好糧食,就要遵守農時;要想治好國家,就要因勢而為。進入新時代,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、新觀點、新論斷、新部署,推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,都是在深刻體察世情國情黨情的基礎上,突破思想束縛,觀大勢、想大勢、謀大勢,順勢求變、謀勢而動的成果。
察勢者智,馭勢者贏。當前,機遇和挑戰都有了新的變化,這就要求我們立足新形勢,遵循歷史前進邏輯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,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,善謀、善思、善為,唯有如此,才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,于變局中開新局。(徐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