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呂氏春秋·季秋紀》有言:“故凡舉事,必先審民心,然后可舉?!币馑际钦f,凡是有所舉措之前,一定要先審察一下百姓的意向,聽聽百姓的心聲,然后再實施。這句話強調了調查研究、多遵從百姓意愿的重要性。
“審”字的本義是“詳究,考察”,引申指“知道,知悉,察知”等?!百笛韵镎Z,亦可取矣?!惫磐駚?,諸多開明的士大夫都十分重視百姓的言論。上古時期,為聽取民聲,曾設置三個專門場所與民眾溝通,每處都豎有便于識別的標志:一旗、一木、一鼓。百姓站在旗下,官員要立刻前往傾聽;意見寫在此木之上,必須前來受理;聞聽擊鼓,當前來求教。春秋時候,鄭國還曾設有專供鄉人聚會議政的鄉校。這些做法,都很好地拉近了官與民的距離,方便為政者及時聽到民聲。
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”,審民心要多聽民聲。聽取民聲是一個“上情下達,下情上達,中間不能有梗阻”的過程,傾聽是一種態度,敢聽體現的是一種擔當,善聽是一種方法。要打開大門,面對面地聽,通暢表達的渠道,暢所欲言,才能收到原汁原味不過濾、不敷衍的看法和想法。周王朝非常注重民意的搜集和反饋,當時實行采風制度,設立采詩官,“巡游萬國,采覽異言”,從公卿到庶人平民都要提出意見。三國時曹植《與楊德祖書》有言:“夫街談巷說,必有可采;擊轅之歌,有應風雅;匹夫之思,未易輕棄也?!睘檎咭朴趶睦习傩盏脑捴畜w察思考,把握其內在訴求,品味其喜怒哀樂,聽到真話,摸到實情。
問計于民,方知得失。審民心要善察民意,做好調查研究之功。俗話說,七次量衣一次裁,每一項舉措都必須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,深入群眾做好調研。1930年5月,毛澤東同志到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尋烏,走訪當地商店和手工業店鋪,與群眾一起勞動、談心交流。劉少奇到寧鄉調研,在大隊部土磚房一住就是十八天;周恩來伯延調研四個晝夜,坐在村民門檻上嘮嗑,這一“住”一“坐”,換來的是村民們掏心窩的話。黨的優良傳統充分說明,只有與群眾面對面、心貼心,察民情、訪民意,全面了解群眾所思所盼,才能讓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在群眾心坎里,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戰國竹簡《厚父》云:“民心惟本,厥作惟葉”。要得民心,就要將心放在人民身上,以百姓之心為心,多聽民聲、多采民意,知道人民想些什么,需要什么,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。如果心里裝著人民,處處都是民聲。
群策之為則無不成,群力之舉則無不勝。要始終擺正與群眾的關系,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,吃透上情、把握下情、熟知內情、掌握外情,從百姓呼聲中找到著力點,從群眾聲音里不斷吸取前行力量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,推動各項事業向前平穩發展。(徐偉銘)